欢迎来到丛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0310-3111110

当前位置:首页>法律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一)
2018-10-0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法释〔2018〕1号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受案范围


  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


受案范围。


  下列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二)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三)行政指导行为;


  (四)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五)行政机关作出的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


  (六)行政机关为作出行政行为而实施的准备、论证、研究、层报、咨询等过程性行为;


  (七)行政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协助执行通知书作出的执行行为,但行政机关扩大执行范围或者采取违法方式


实施的除外;


  (八)上级行政机关基于内部层级监督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听取报告、执法检查、督促履责等行为;


  (九)行政机关针对信访事项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复查、复核意见等行为;


  (十)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第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国家行为”,是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


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等行为。


  行政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


规范性文件。


  行政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行政机关工作


人员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


  行政诉讼法第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中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


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


  二、管辖


  第三条 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和审查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


  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


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执行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四条 立案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改变、追加被告等事实和法律状态变更的影响。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三项规定的“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案件;


  (二)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


  (三)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第六条 当事人以案件重大复杂为由,认为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辖权或者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的规


定,向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在七日内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决定自行审理;


  (二)指定本辖区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三)书面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条 基层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指定管辖的,可以报请中级人民法


院决定。中级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在七日内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决定自行审理;


  (二)指定本辖区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三)决定由报请的人民法院审理。


  第八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对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又采取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或者行政处罚不服的,由


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条规定的“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是指因行政行为导致不动产物权变动而提起的诉讼。


  不动产已登记的,以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不动产未登记的,以不动产实际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



  第十条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被告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


  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


裁定驳回。


  人民法院对管辖异议审查后确定有管辖权的,不因当事人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等改变管辖,但违反级别管辖、专属管辖


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审查:


  (一)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按第一审程序再审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


  (二)当事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未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和形式提出管辖异议,在第二审程序中提出的。


  三、诉讼参加人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一)被诉的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


  (二)在行政复议等行政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


  (三)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四)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涉及其合法权益的;


  (五)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投诉,具有处理投诉职责的行政机关作出或者未作出处理的;


  (六)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情形。


  第十三条 债权人以行政机关对债务人所作的行政行为损害债权实现为由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就民事争


议提起民事诉讼,但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依法应予保护或者应予考虑的除外。


  第十四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


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以依其口头或者书面委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近亲属起诉时


无法与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取得联系,近亲属可以先行起诉,并在诉讼中补充提交委托证明。


  第十五条 合伙企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以核准登记的字号为原告。未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人合伙的全体


合伙人为共同原告;全体合伙人可以推选代表人,被推选的代表人,应当由全体合伙人出具推选书。


  个体工商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原告。有字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原告,并


应当注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信息。


  第十六条 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等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可以企业名


义提起诉讼。


  联营企业、中外合资或者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资、合作各方,认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权益受行


政行为侵害的,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非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的,该企业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


以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法人的出资人、设立人认为行政行为损害法人合法权益


的,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第十八条 业主委员会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业主共有利益的行政行为,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业主委员会不起诉的,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或者占总户数过半数的业主可以提起诉讼。


  第十九条 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


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当事


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


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行政机关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二


十六条规定的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管理机构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以该开发区


管理机构为被告;对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管理机构所属职能部门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以其


职能部门为被告;对其他开发区管理机构所属职能部门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以开发区管理机构为被告;开发区管


理机构没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以设立该机构的地方人民政府为被告。


  第二十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是指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


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改变原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但未改变原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


,视为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


  复议机关确认原行政行为无效,属于改变原行政行为。


  复议机关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属于改变原行政行为,但复议机关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以其所属的人民政府为被告;实行垂直


领导的,以垂直领导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


,以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为被告。


  当事人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受行政机关委托作出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以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当事人对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实施的行政行为不


服提起诉讼的,以该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为被告。


  当事人对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受行政机关委托作出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以


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过程中作出行政行为,被征收人不服提


起诉讼的,以房屋征收部门为被告。


  征收实施单位受房屋征收部门委托,在委托范围内从事的行为,被征收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房屋征收部门为被告。


  第二十六条 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


  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但行政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


参加。


  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申请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申请理由成立的,书面通知其参加诉讼。


  前款所称的必须共同进行诉讼,是指按照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


为发生行政争议,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的诉讼。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诉讼的当事人时,应当通知其他当事人。应当追加的原告,已明确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


可不予追加;既不愿意参加诉讼,又不放弃实体权利的,应追加为第三人,其不参加诉讼,不能阻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和


裁判。


  第二十九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人数众多”,一般指十人以上。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当事人推选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


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代表人为二至五人。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的同一行政行为涉及两个以上利害关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关系人对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


院应当通知没有起诉的其他利害关系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与行政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其承担义


务或者减损其权益的第三人,有权提出上诉或者申请再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调解书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九十条的规定,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


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


项和具体权限。公民在特殊情况下无法书面委托的,也可以由他人代书,并由自己捺印等方式确认,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并记录


在卷;被诉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义务协助的机关拒绝人民法院向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核实的,视为委托成立。当事人解除或


者变更委托的,应当书面报告人民法院。


  第三十二条 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与当事人有合法劳动人事关系的职工,可以当事人工作人员


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以当事人的工作人员身份参加诉讼活动,应当提交以下证据之一加以证明:


  (一)缴纳社会保险记录凭证;


  (二)领取工资凭证;


  (三)其他能够证明其为当事人工作人员身份的证据。


  第三十三条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有关社会团体推荐公民担任诉讼代理人的,应当符合下列条


件:


  (一)社会团体属于依法登记设立或者依法免予登记设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


  (二)被代理人属于该社会团体的成员,或者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位于该社会团体的活动地域;


  (三)代理事务属于该社会团体章程载明的业务范围;


  (四)被推荐的公民是该社会团体的负责人或者与该社会团体有合法劳动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


  专利代理人经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推荐,可以在专利行政案件中担任诉讼代理人。


  四、证据


  第三十四条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


内以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五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


被诉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第三十五条 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清单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


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


由不成立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并通知其他当事人。申请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并通知申请人。


  第三十七条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有关证据。


  第三十八条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


并将交换证据清单的情况记录在卷。


  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但该证据与待证事实无关联、对证明待证事实无意义或者其他无调查收集必要的


,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第四十条 人民法院在证人出庭作证前应当告知其如实作证的义务以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原告或者第三人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出庭说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一)对现场笔录的合法性或者真实性有异议的;


  (二)对扣押财产的品种或者数量有异议的;


  (三)对检验的物品取样或者保管有异议的;


  (四)对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的;


  (五)需要出庭说明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 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与待证事实相关联、来源和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


据。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


  (二)以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手段获取且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第四十四条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当事人本人或者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接受询问。在询


问之前,可以要求其签署保证书。


  保证书应当载明据实陈述、如有虚假陈述愿意接受处罚等内容。当事人或者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应当在保证书上签名或者捺


印。


  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拒绝到庭、拒绝接受询问或者拒绝签署保证书,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加以佐证的,人民法院对


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第四十五条 被告有证据证明其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依法应当提供


而没有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


  第四十六条 原告或者第三人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或者第三人有利的,可以在开庭审理前书面申请人民法


院责令行政机关提交。


  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行政机关提交,因提交证据所产生的费用,由申请人预付。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


提交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基于该证据主张的事实成立。


  持有证据的当事人以妨碍对方当事人使用为目的,毁灭有关证据或者实施其他致使证据不能使用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推


定对方当事人基于该证据主张的事实成立,并可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处理。


  第四十七条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在行政赔偿、补偿案件中,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就损害情


况举证的,应当由被告就该损害情况承担举证责任。


  对于各方主张损失的价值无法认定的,应当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申请鉴定,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机关在


作出行政行为时依法应当评估或者鉴定的除外;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拒绝申请鉴定的,由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的损失因客观原因无法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的主张和在案证据,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


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等,酌情确定赔偿数额。


  五、期间、送达


  第四十八条 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视为在期限内发送。


  第四十九条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立案期限,因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通知原告限期补正的,从


补正后递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第五十条 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审理期限,是指从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


达之日止的期间,但公告期间、鉴定期间、调解期间、中止诉讼期间、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以及处理人民法院之间的管


辖争议期间不应计算在内。


  再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或者第二审程序审理的,适用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审理期限。审理期限自


再审立案的次日起算。


  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签署送达地址确认书,当事人确认的送达地址为人民法院法律文书的送达地址。


  当事人同意电子送达的,应当提供并确认传真号、电子信箱等电子送达地址。


  当事人送达地址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未及时告知的,人民法院按原地址送达,视为依法


送达。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国家邮政机构以法院专递方式进行送达。


  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可以在当事人住所地以外向当事人直接送达诉讼文书。当事人拒绝签署送达回证的,采用拍照、录


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


  六、起诉与受理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


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


当先予立案。


  第五十四条 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诉讼时应当提交以下起诉材料:


  (一)原告的身份证明材料以及有效联系方式;


  (二)被诉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存在的材料;


  (三)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的材料;


  (四)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由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代为起诉的,还应当在起诉状中写明或者在口头起诉时向人民法院说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


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并提交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代理权限证明等材料。


  第五十五条 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状内容和材料是否完备以及是否符合行政诉讼法规


定的起诉条件进行审查。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


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退回诉状并记录


在册;坚持起诉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第五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


立案。


  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


  第五十七条 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必经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既提起诉讼又申请行政复议


的,由先立案的机关管辖;同时立案的,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在法


定复议期间内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立案。


  第五十八条 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必经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后


,又经复议机关同意撤回复议申请,在法定起诉期限内对原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